科学研究

未来能源系统与可靠性研究中心


中心简介

中心聚焦未来能源系统与可靠性的前沿科学问题,发挥强交叉学科优势,构建先导引领理论与技术体系,解决新型能源系统经济主战场中的真问题,产生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中心着眼于储能电站、电动飞机、电动船舶、智能微网等长时复杂使役场景对新型能源系统的可靠性极为苛刻的要求,从材料、电芯、器件和系统的多维度出发,率先构建交叉学科技术体系与方法论,支撑未来能源系统的长寿命安全运行


中心主任

李冕教授 

ASME Fellow

主任

赵丰刚客座教授

CATL研发体系联席总裁

联席主任


核心成员





鲍华教授

物理学、传热

Purdue博士



黄任可副教授

电力系统

GaTech博士



郭云龙副教授

高分子物理

Louisville博士

Princeton博后


董雪副教授

激光测试技术

U of Adelaide博士



周德智副教授

燃烧与爆炸

NUS博士

Minnesota博后


来殊玥助理教授

燃烧与爆炸

U of Maryland博士



毕尤一助理教授

系统与数据科学

Purdue博士

Northwestern博后



王召光 助理教授

冷却技术

TUM博士




郑瑞祥博士后研究员

人工智能、应急管理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博后





章鸣铭博士后研究员

可靠性设计、控制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博后












招聘计划与预期规模

• TT系列教员3名:可靠性理论(1-2名),电力电子(1-2名)

• 科研系列教员5~8名

• 中心预计规模:11名PI,科研系列5-8名,研究生70名


研究方向

• 储能系统失效机理和成因

融合人工智能、多尺度材料、流动传热仿真、控制策略和优化、极端环境测试等多种手段,旨在阐明储能系统的失效内在机理,构建储能系统全生命周期热管理与健康预测系统,在热管理方面为系统长期服役提供可靠的技术路线。

• 综合能源系统可靠性理论与测试方法

综合运用面向复杂动态系统和不确定性系统的可靠性建模和仿真方法,建立大规模电化学储能为基础的新型能源系统可靠性的建模与分析方法,对新型能源系统的可靠性指标、故障模式和故障传播进行描述和预计,为新型能源系统的全寿命周期(设计、使用、调度、维护)提供可靠性理论的支持。

• 智能感知、故障诊断与寿命评估

结合材料演化规律,瞄准潜在失效模式与威胁类型,通过研发先进感知方法与新型传感器件,从电、热、力等多个维度监测能源设备的健康状态与运行状况。融合数据挖掘算法与边缘计算技术,实现新型能源系统设备的故障感知、预测,并给出早期相应策略。

• 智能微网和能源互联

针对大规模新能源接入对能源互联系统运行所带来的高随机性和强动态性,基于边缘计算、分布式控制、人工智能算法,研究新能源设备与能源互联系统的实时情景态势感知和实时优化控制,构建支撑能源互联系统多能互补和源网荷储互动的关键硬件与信息化智能化技术体系。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