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体系
“可持续能源”专业聚焦未来能源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从“能源材料”、“能源系统”到“能源管理”,形成面向未来能源方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所有课程按照专业特色划分为四个板块(基础板块、人文素养板块、交叉学科板块、创新实践板块),学生在培养计划的指导下选定课程。
一、基础板块均为专业基础类必修课程,包括:
- 数理基础课程: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
- 专业基础课程:电类、计算机、力学与热力学类等基础课程。
二、人文素养板块均为通识基础课程,包括:
- 英语课程;
- 体育课程;
- 思想政治课程;
- 文史哲类选修课程。
三、交叉学科板块由交叉核心课程和交叉专业课程组成。
- 交叉核心课程均为专业必修课程,共计8门;
- 交叉专业课程均为体现本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的特色。学生以个人学术发展和专业志趣为指引,从12门专业选修课程中选择5-6门课程,形成因人而异的模块化、定制化、个性化的课程培养组合。
四、创新实践板块包括工程学导论、创新科研实践、能源实验等系列课程。
该板块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交叉创新能力,以难度螺旋上升的问题链为导向,依托学院各科研中心,设置涵盖从能源材料、能源利用到能源可持续的项目式实践内容,形成从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创新技能等三方面入手的沉浸式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为本科生未来的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院开设可持续能源专业课程如下:
A. 交叉核心课 ▷ 必修课; ▷ 共27学分。 | 热力学 | |
能源材料基础 | ||
人工智能基础与实践 | ||
信号与系统设计 | ||
流体力学 | ||
传热学 | ||
自控原理 | ||
储能系统及应用 | ||
B. 交叉专业课 ▷ 选修课; ▷ 全部修业期间须修满20学分,多余学分计入个性化; ▷ 在a,b,c模块中选择一个主修模块并修满12学分,另外两个模块修满8学分。 | a. 能源系统 | 可持续能源系统设计 |
智能电动化交通理论与实践 | ||
能源系统建模与仿真 | ||
碳足迹分析与计算 | ||
b. 清洁能源 | 电化学基础与应用 | |
半导体物理与光伏应用 | ||
能源材料与表征 | ||
核能利用 | ||
c. 数字能源 | 新型电力系统 | |
智能电网:基础与建模 | ||
虚拟电网 | ||
数字能源与人工智能方法 | ||
C. 创新实践课 ▷ 必修课; ▷ 共25学分。 | 能源实验I | |
能源实验II | ||
创新科研实践 I | ||
创新科研实践 II | ||
创新科研实践 III |